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www.尊龙凯时888

媒体出版物

炉前排头兵


——记首钢总公司模范共产党员、炼铁厂9号高炉职工李涛


张纲
2015-06-30
    一米八零的个头,略显消瘦的身材,书生气十足,言语不多,与人交谈时脸上还带着一丝腼腆,这就是李涛给人的第一印象。从军营到生产一线,从军人到炉前工,从炉前工到炉前班组长,他始终与高炉相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他所挚爱的炉前工作,他以对工作的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对企业的忠诚,镌刻着人生的年轮。他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火热的炉台上,不仅向职工群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更重要的是他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一线职工队伍,用一名共产党员的热忱之心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扎根一线 军人作风不言苦

  火热的炉台,是他成长的起点。李涛2001年从部队退伍,2003年到炼铁厂八号高炉炉前区域做了一名普通的炉前工。炉前岗位不仅责任大,而且苦、累、脏、险。尽管对炉前工作早有耳闻,但第一次登上炉台,他还是被眼前的工作环境一下子打破了他原来对炉前工的浪漫想像,尤其是热辐射,像投射过来的千万根钢针,刺痛皮肤、刺痛眼睛。还有那飞溅的火花,稍不小心就会落到身上造成烫伤。那一夜,他失眠了,难道这一生就要在这“烟熏火燎”的工作环境中度过吗?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师傅们火一样的工作热情的感染下,李涛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岗位,当初那种失落的情绪也被熊熊的炉火慢慢地融化了。每经过自己的手炼出一炉优质铁水,他便有一种成就感。从此,他在心里暗暗立下了“学先进技术,做优秀职工,干一流业绩”的志向。

  一切从零开始。他脚踏实地,从最苦最累的炉前操作认真学起,跟着炉前师傅从做挡板、沙坝开始,主动与操作经验丰富的职工结为师徒对子,虚心求教,逐步地掌握了炉前各项操作技能。在炉前的工作学习中,他注重“看”与“问”的结合。“看”,一是要结合实际看理论书籍;二是看专业期刊,借鉴先进的操作理念;三是看事故案例,吸取教训,防微杜渐。“问”,一是不懂不会的必问;二是操作过程中没有见过的现象情况必问。为了能够适应炉前岗位的要求,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充电,用来钻研炼铁工艺。一路摸爬滚打,几年后,他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炉前生产骨干,炉前操作技术得心应手。

  曾和他在一起工作的人都记得,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每天总是比别人提前30分钟到岗,了解岗位操作标准、铁口操作及出铁情况;车间主任说,那几年,这个小伙子把车间里有关炼铁工艺技术、炼铁专业的书籍和资料借了个遍,学了个遍。

  因工作出色,2008年他调入九号高炉担任炉前组长。他对炉前铁口工作“未雨绸缪”,认真学习炉前成熟经验,仔细琢磨铁口的操作技能,并在心里模拟分析、判断、维护铁口深度;在交接班中,仔细观察其他班的工作安排,做到分析好上一班,掌握好本班,服务好下一班,对一些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总是不耻下问,碰到炉况不顺时,一两天不回家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成功源于勤奋。由于他的勤奋,从“生手”到“熟手”,他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操作体系,成为高炉炉前操作技术骨干,同时在该厂、公司青工技能大赛技术比武中多次荣获技术标兵。    


技术改造  克难攻艰展风采

  作为炉前工,天天与铁水打交道,然而就是在这样刚性的环境中,却培养起他细腻的工作风格。在严峻的钢铁形势下,高炉炉前备品备件费被压缩了一大块。他没有丝毫抱怨,自己动脑筋,带领炉前职工用仅需几十块钱的六棱钢代替价值几百元的冲击棒开铁口,月降成本3000元。 

    在炉前班组的管理中,他不拘泥于传统,大胆推陈出新。围绕“和谐班组”的工作思路,注重情感管理,通过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教育人,努力营造人心齐、心气顺、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引导炉前工扎根于本职岗位,把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企业。

  在降低炉前耐材消耗上,他规范炉前职工对铁沟的维护和修补,要求职工平时做好维护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修补主铁沟时,合理挖铁沟,保持深浅适宜;浇注时,确保质量,减少使用后的修补次数。在有效管理下,不仅大大减少了耐材浪费,还延长了主铁沟使用周期。

    李涛经常说的两个字就是“琢磨”,炉前炮泥质量他琢磨、怎样降低铁损他琢磨、就连高炉浇注主铁沟使用模具他也琢磨。

  高炉休风更换二套,虽然经过了精细准备,但还是超出了规定时间。在事后的超时分析中,大家认为更换风口二套,是炉前工作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都是先用大架打,打不下来再用氧气烧。用氧气烧割时,容易烧坏大套,每次更换二套都是累的精疲力竭。曾经在一次检修中,由于动力制氧机同时检修,停氧气后无法用氧气烧割二套,导致二套长时间卸不下来,影响生产。怎样才能快速卸下二套?能不能自制一个专门卸二套的工具?经过与大家的沟通,对每一次卸二套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对每次用大架卸不下来用氧气烧割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进行总结。然后根据得出的结论对卸二套的大架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制定了有效的更换方案。他将改造后的卸二套工具使用归纳成“挂稳、吊平、杠直、绳斜”,“八字操作法”,经实践使用效果很好。

  在带队伍方面,他采取“跟班学—集体学—干中学—学中改”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班组成员的整体操作技能,发挥了党员的带头作用。他带领班组成员先后参与《降低炉前钻头消耗攻关》、《铁口合格率攻关》、《降低风口消耗率攻关》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0万余元。   


以小见大 降本增效显成效


  面对严峻的钢铁形势,他发动班组人员过“紧日子”,算“节约账”,一点一点“抠”成本。他用形象的对比账增强了大家的成本意识。将废弃的备品备件进行收集,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它们进行“体检”后,将设备“体”内仍可以使用的备件明细罗列出来,结合其本身的使用寿命,将可用之“材”一一组合,完成一次生命的重新转换。许多即将被当成废物丢弃的备品备件被派上了大用场。在保障设备性能的基础上,他深入开展“变废为宝”工作,抓好大备件的修复使用和小部件的回收利用,通过小改小革延长废弃零件的使用周期,提高利用率。炉前更换下来的换向阀、单向阀、油管、3吨、5吨倒链……经过修理后的设备作为备件继续使用,与炉前大班组人员配合利用工余时间把开口机的换向阀进行修复再利用,共修好5台,价值4万余元,修好泥炮平衡阀2台,创效2万余元。开展“创新主沟修补技术,降低耐材消耗”的自主课题进行攻关,延长出铁沟、渣沟使用周期。攻关成功后,炉前降低耐材消耗显著降低。

  炉前浇注主铁沟模具在使用中,容易变形,安装困难,脱模困难、容易粘料、存放困难等问题,困扰着炉前生产。本着方便、快捷、实用的原则,他设计并制作出了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脱模时省时省力的活动模具,由以前的一个整体模具解剖成对称的两部分,并在底部采用合页连接,在模具上方吊耳处增加槽钢和销栓,根据需要,可以调整控制模具开度,这样在补壕过程中不需要等浇注料完全干透便可将脱模时间提前,由于模具结构简单,在脱模时先取出槽钢和销栓后,侧击钢板外侧,使脱模时的主要力由以前的平行于大壕侧壁转换成垂直于大壕侧壁,通过对新料衬作用力的方向发生转换,避免了脱模时粘料的可能。自制的模具能将横梁拆开,且可以折叠,现场存放十分方便,同时节约大壕模具制作费用7万余元。

  谈起李涛,那些和他一样在高炉炉前工作多年的工友说,“涛子心细,爱琢磨,琢磨出来的点子都能派上大用场。”年轻的炉前工说:“跟着李涛干活,才知道炉前工不光靠力气,还要靠技术,更要动脑筋,那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网站地图